欢迎进入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会官方网站!
位置:

李明老师谈书法学习

发布日期:2023-01-17 08:37:51作者: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来源:本站

来源:北京画院

书法家李明老师为北京画院研修班授课

写字看似很容易,但真的想写好却很难。书法学习看似很难,但也是有法可循。因此,学习书法首先需要明确几个问题:即方向问题、技法问题和方法问题。

一、坚持一个方向

首先,就是方向性问题,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所以一定要植根传统,离开传统根基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临帖应该是伴随终身的。不断向经典学习,向古人学习,不断在传统中汲取是学书者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深入传统、深入经典,这也是把握它的根本。

二、打好两个基础

其次,就是要打好两个基础,即过用笔关,过结字关。书法有法,元赵孟頫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笔法和结字的关系。所以掌握用笔和结构的方法和变化规律是书法创作的基础,要通过不断训练,达到赵孟頫所说的两个标准,即用笔须“精”,结字须“妙”。

所谓“技道双修”,就是“技”在前面,以技术、技法为支撑,没有技法的“道”,是没有支撑的。以“技”为先,要先获得技法、能力,在懂得法度、规律、规范的基础上再去寻找变化。

三、做好“三个结合”

书法进入当代,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文人书斋的手上观赏把玩,到进入展厅“作壁上观”,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更多注重的是视觉和观感效果。书法的发展呈多元化,人们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内涵的丰富性,所以要做好“三个结合”,即小大结合,动静结合,碑帖结合。

1、大小结合

大小结合是写小字和写大字结合。从小字精微到大字宏阔,体会从笔尖、笔腹到笔根的笔性表达空间、从小到大的视觉和观感变化,明晰技法上的取舍和侧重。微观:就是看局部、看细节,小就要精到、精微。宏观:就是“大”,“大”就是积小成大,大要有气象、有格局、有气势。

拿起毛笔书写,从一个点画开始,就是从细节开始,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局部到整体。“小”的地方是可以体现出每一个书写过程的,所以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先从“小”开始。“大”则是“小”聚积成的一个整体,这是宏观角度。明清之后,大尺幅的作品大多都是挂在墙壁上去观赏,此时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需求和表现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大小的结合练习就很重要。所以,在训练的时候可以把字粗分为三个类型去对待,如小字类型、中字类型、大字类型。

三公分以内为小字的范围:

小字要求精到,变化都聚集在笔尖之上,对笔尖的作用要求比较高。“中锋用笔”是书法的一个不变的法则,要令笔心在笔划的中间行走,这样的线条才会饱满、圆实、有力、厚重。小字的训练,尤其是小楷的训练,一招一式,一笔一划都要注意笔尖的位置,角度、力度、速度对书写都非常关键。古人讲用笔如“锥画沙”,这是古人对笔法的描述,就是说这个线像锥子在沙子中刻划一样。小字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笔锋、笔尖,把力量聚集在笔尖之上,所以古人有“书法贵在用笔,用笔贵在用锋”之说。

三公分到十公分以内,这是中字范围:

笔尖按压,以笔心为中心,笔要铺开,笔迹要渐渐的加重、点画增粗,比小字要有厚重和力量感。此时笔尖必须要往下压,但压的时候中锋行笔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十公分以外,当做大字的范围:

大字用笔从笔尖为中心再往上走,从笔腹到笔根,线条要求更加厚重和饱满。写大字光是用笔尖写是做不到的,需要笔尖、笔腹到笔根的共同参与,线条因此变得丰富,更具力度了。苏东坡讲“小字难以宽绰有余,大字难以结密无间。”小字很小但里面也有空间,要小中见大,不拘紧。大字在大的视觉空间里能够结构紧凑、稳健,不松懈。做到这些对用笔上的要求非常高。

从字的大小上讲,每个人对书写的感受不一样,每个人可能擅长运用毛笔的不同部分,适合于写不同大小的字。但是通过小与大的训练,对毛笔会有新的认识,对笔法会有新的认识,通过大小的对比,会有新的感受,明白这个笔应该怎么运用才能更充分地表达。

2、动静结合

动与静表现在“势”和节奏的把握上。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如蔡邕九势、魏恒的书势、王羲之的笔势,都是讲的“势”。“势”非常好的诠释了动静关系。

书写每一笔,从开始起笔、行笔到收笔,都会形成一个所谓的“势”,叫笔势。从笔势上可以看出用笔的动作,这个动作是怎么完成的,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开始讲“形”,但稍微高级一点以后都讲“势”。初级阶段,书写者大多是描形,照葫芦画瓢。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关注笔势,怎么开始、怎么行走、怎么收尾,关注整个过程的变化,这时书写开始有了意味。

什么叫势?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古人讲书法“肈于自然”。蔡邕《九势》里讲“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他讲的是自然的道理,讲阴阳变化的关系。其实书法就是来源于自然的阴阳关系,那什么是阴阳关系呢?比如表现在书法里面的长短、大小、轻重、宽窄、虚实、浓淡干湿等等矛盾关系,从一端向另一端转换的过程就叫势。所以书法表现的就是“势,如果没有“势”,书法就没有韵味,给人的感就是是平白的,无味的。

王羲之讲“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所以,书法就是讲求有变化,既要有形上的变化也要有势上的变化,不能一样,要打破雷同,打破平均,这才是书法与写字不同的地方。书法一定是体现矛盾的变化,这个矛盾变化就是“势”,这个“势”和动静关系要挂上钩,什么是动静呢?那就需要再从“势”上继续推进。

苏东坡先生讲:“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真如立”,即是楷书就如人的站立一样,行书就如人行走一样,草书就像人奔跑一样,这个走字,古人说的是奔跑的意思。那么从姿态、意趣上,苏东坡理解书体之间的关联就体现了“势”的动静关系。真书、楷书、隶书、篆书、正书这些书体,它往往都像人站得稳稳当当的,此时里面很多的矛盾关系都要关注到平正、平稳。

当行书开始动起来时,势也就有了动态,矛盾的对比,大小之间变化幅度、轻重对立起来,长短、宽窄、高低、虚实、疏密、聚散、收放、开合强化起来,这时候“势”开始变化,这时候“行如行”像人一样也就行走起来了。

草书是在行书基础上增加了奔跑的感觉,就是在笔划上连绵不绝,连起来走。那么笔势的往来变化则更大,节奏更快,它的对比要求也更强烈。那么这里面就体现了动静关系。字想书写的稳定下来,端端正正立在那,就是所谓“静如处子”。然后让它走起来,要能够很快地把笔势富有节奏的运行,这样的运行是要富有一种力度、速度,就是所谓的“动如脱兔”。

所以,当进行这样一种训练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握关系。不仅要练习安静的、平静的一笔一划的状态,还需要要让笔画连起来、走起来、动起来,甚至还得让它跑起来,连绵不绝。这样就能让字的姿态表现丰富起来。

大小结合是在笔尖上的变化,动静结合是姿态上的变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矛盾关系的转换就会很有节奏。苏东坡讲:“正书难以飘扬,草书难以严重”,就是讲的矛盾关系。写正书端正容易,写生动很难,而生动恰恰是写这种书体的关键。那么生动怎么解决,这就要从动静关系中去解决、去借鉴。那反过来“草书难以严重”,草书行云流水,非常流畅,相反难在“严重”,“严”是严谨,“重”是稳重,这就考验你能不能把握住、收得住、留得住。这就需要从正书一招一式的节奏中寻找、借鉴。至此,这一动一静两者就有了互相的补充。

对书体的选择虽然不需要诸体兼善,但对每种书体的书写应有相当的了解。在训练上我建议选两种书体,一种是正体,即篆、隶、楷;一种是行草。正体的一招一式追求端正和稳定性,对把握结体位置,节点、平衡等更容易去实现。而行草书体的训练也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行书。因为行书这种书体是介于正书和草书之间,它稍微安静、稳定一点就是楷书,稍微连起来一点,动起来一点,放开一点就是草书,因此二者需要结合练习。

3、碑帖结合

大众认为,黑底白字的从碑上拓下来的是碑,用毛笔写出来的墨迹是帖。但是我们讲的这个碑和帖,具体到书写上是有一些核心的地方是不同的。比如黑底白字,它到底是不是我们书法意义上的碑呢?它是叫碑,但它和碑学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讲这个碑帖结合,是要从碑学和帖学两部分区分。

比如说颜真卿的《勤礼碑》,我们现在看到的拓本,黑底白字叫碑,但不在碑学的范围里,唐楷归在帖学的范围里,他的一些方法是写帖的方法,碑学和帖学是要有所区分的。黑底白字的不见得就是碑学,用毛笔在白纸上写出来的不一定都是帖。比如刚才我们讲唐楷,不可能把它归在碑学范围里。但是,像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他们拿毛笔写的模拟古代汉碑、魏碑,反而可以把它归到碑学。

那要怎么区分呢?事实上碑和帖在精神气质上是不一样的,笔法、结体上都有些区别。什么是帖呢?帖注重的是书卷气,帖的书写气息是上升的,所以非常飘逸、灵动、流畅。

那碑呢?碑是讲金石味,气往下沉。碑更容易表现沉郁的、顿挫的、厚重的感觉,就是斑驳感、苍茫感。帖比较适合于小字的表达,因为小字注重笔尖的运用,在书写当中笔锋往来,笔尖跳跃,流淌而下。但是,碑更利于大字表达,碑的线条比较沉厚,线条扎实,尤其线条中段非常圆实。这两个气息、精神气不一样,在笔法的运用上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今天来谈一谈碑帖的不同,为下一步学习找准方向。

先讲碑学,从书法的发展来看,碑在前面,帖在后面。帖是从魏晋之后以“二王”为代表,二王出现之后,帖学一直延续下来。晋、唐、宋、元、明、清,这样下来,碑则集中在上古及秦汉魏。帖学到清朝中叶之后,逐渐衰落,因金石、考古学的兴起,使碑学随之开始重新兴起。

怎么去学习碑呢?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就是看刀刻的痕迹,来回想毛笔书写的感觉。那怎么去写?不学碑不学篆隶,就永远不知道这个笔法是怎么来的。碑的写法是顶纸涩行。在书写的时候,要把毛笔和这个纸产生一种对抗的关系,用笔顶着纸走,逆势而上。此时力量是往纸里扎,气往里面沉,笔锋和纸的摩擦所产生的苍茫感,就具有了金石意味。碑也有它的弱点,点画方角多,缺少气息呼应,容易刻板、容易沉闷。

那么帖学, 就是以钟繇、二王帖学这一脉,讲究线条的书写性,气息流畅,顺势而下,注重两端,逆入、中锋行走、多用提按。帖的特点是流美畅达,一气呵成,但是缺点就是中怯,线质中段稍弱,写快容易流滑、轻浮。

那需要怎么做呢?要做到碑帖互融,就是在帖中把碑融入,每根线条,利用摩擦力和对抗,不要轻划而过,此时的线条就会沉稳起来、稳稳当当;把帖融入到碑里面,书写性会增强,所以要碑帖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在初学的时候,往往要以帖入。古人也有过这样的说法:初学者易从墨迹入。这个墨迹就是从帖入手,帖里面更有法度,懂得法度就是懂得它的规范和规律。如果一开始就从碑入,是不容易来寻找法度。在书法学习上,还要有个先后次序。先从墨迹入,笔的往来非常清楚。我们现在把碑和帖划分,是要通过研究的角度去学习书法,从书法的发展来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递进变化。

通过这样的三个结合,往复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侧重点。即通过从大到小你就知道自己最适合写哪一块,人的天赋不一样,有的擅长写笔尖上小的地方,有的擅长于写大的质朴的东西。当你训练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自己的侧重点。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书法家,他们往往都体现在专精上。但像王羲之这样楷、行、草三体皆能的,在历史上很少。要专精,这非常重要,但专精并不是专选某一个体,一天到晚写,而是通过吸收各方面的营养,最后集中在一个书体上。

除此之外,书法的学习还要坚持自我的审美取向,有所扬弃。前期是不断做加法,到一定程度后要做减法,有所取,有所不取。这是书法走向自我即个性体现的前提,个性是一个书家审美坚持的体现,最好的方法是从临帖过程中去积累共性,不断简约,形成个性。

微信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