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1-17 08:28:41作者: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来源:本站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北京画院方政和老师工作室本学期的临摹及写生课程就围绕着芙蓉,缓缓展开……
方政和,1970年生,福建云霄人,1991年毕业于集美师专美术系,200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
经典摹写
宋人花鸟“形理两全”又兼具文学性,富贵野逸,熠熠生辉。
方老师的临摹教学,重在意临通变,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与鉴赏,启发同学们通过“摹其迹,师其心”,在临摹中寻找个人的手感与敏感点,递进拓展,学以致用。
秋庭戏婴图 作者:苏汉臣 尺寸:纵一九七·五厘米 横一零八·七厘米 材质: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年的花卉临摹与写生选择了芙蓉花作为研究课题。方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古画作为素材进行再创作,采用构图变化及物像置换等方式,开拓创作思路,兼收并蓄。首选了宋代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为例,笑称花鸟画家看画不必墨守成规,要有自己的偏执与任性,将苏汉臣的另一件《冬日戏婴图》与《秋庭戏婴图》一左一右并列,大双拼的庭院顿时阔大了许多,再将人物置换成孔雀等大型禽鸟画面联想,引导同学们试着在摹古中去开自己的新境。
构图变化——两幅《婴戏图》并列
物像重置——人物置换成孔雀
美人如玉在云端
“灵动跳跃的小火焰”——仰望的角度
《秋庭戏婴图》中芙蓉枝叶开张劲健,花朵俏美秾丽,于泽凤同学将画中的芙蓉称之为“灵动跳跃的小火焰”,方老师引导我们去寻找真实生活中芙蓉花类似的角度及造型,以此来学习古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方式。
白芙蓉图 作者:李迪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纵二五·二厘米 横二六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红芙蓉图 作者:李迪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纵二五·二厘米 横二六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折枝四段花卉之芙蓉 作者:佚名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纵四九·二厘米 横五零零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芙蓉实景
除了观察之外,对比也很重要,如上所述《秋庭戏婴图》里叶子的张扬,《红白芙蓉图》里花朵的收敛,《折枝花卉》里芙蓉花的静穆端庄的姿态之美,对于领会古人对造型的塑造,微妙色彩的协调与洇染皆有裨益。古人多“随类赋彩”,在当代工笔画创作中,我们可做新的“随心赋彩”,为绘画色彩注入更多可能性。
芙蓉花细节对比
方老师教学遵循临摹、写生、创作的方式,先师古人——临摹古代经典作品,再师造化——带领学员写生芙蓉,最后再师其心——在临摹与写生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系统,严谨,科学的教学方式,悠游其中,一次宋画的临摹课,即是内观自已领悟宋式美感的学习之旅。
学员作业
临《折枝花卉》朱晨
临《折枝花卉》(细节)朱晨
朱晨:宋画临摹的第二张就是折枝芙蓉,前前后后临了几天,渐入佳境便觉宋画之妙,临入神时如从闹市被投入宁静山野。在临摹中看着一层一层的颜色铺染,芙蓉立于纸上时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治愈感。这幅折枝芙蓉画幅虽小,小中却能见大,从一折枝花就能窥见满树芙蓉芳华,咫尺之间,凝聚着十足的意趣。无论是从构图、用笔、设色,都传达着宋人“朴素淡雅”的美学态度和“格物致知”精神,从一幅小品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很多营养,临摹时一定要读原作、多思考,临摹时不可不用心去观察枝枝叶叶,步步仔细才能得到好的作品。
临《白芙蓉图》陈少华(助教)
示范《折枝花卉》陈贵笙(助教)
彭瑶:方老师说:“临摹,不是秒变古人,而是通过摹古溯源去理解古人,临摹就如书法中的临池,这是一个不断唤醒自己的调整过程。”在临摹过程中,芙蓉的枝叶看似简单明了,颜色统一而细看之下又呈现出全然不同的姿态和模样。我耐心地按照步骤慢慢渲染或是背衬厚涂,画面真的开始出现了慢慢叠加出来的各个厚薄自然的色层,这种分寸感很微妙,也让我很有收获。学海无涯,就一步步慢慢前进吧。
朱冰:临宋,我在宋画里挑了一张最简单的小幅《蜀葵》,这张佚名宋人小品,画虽小,但“五脏俱全”,花正面、背面、全开、半开、骨露俱全,累累花苞,次第绽放,正叶、反叶、反卷叶、嫩叶、老叶、残叶、破叶、都有,感觉能掐出水的小枝干居多。
叶子,先用淡黑分染二到三遍,再用花青分染、罩染,嫩叶,减少遍数。老叶边缘用赫石,跳着倒染,以便营造枯老气氛,正叶背面用石绿平染,如需要再在正面罩汁绿,反叶背面用石绿加白粉(多点)平涂,正面如需要也可以。花朵,背面用白粉平涂,白粉只要能晕开就可以浓一点,正面,先用白粉从花头倒着分染,淡淡的多次,再用胭脂从根部分染二遍、朱砂分染二次,效果立刻出来,就像人化妆一样精神。花苞、萼,用三绿(或者石绿加白粉)从尖部分染再平涂,尖部再用胭脂提一下,树干,用三绿(或者石绿加白粉)错开分染再平涂,全部完成了,最后再用仿古色统染一遍,用矾水固色。
刘鑫磊:近期作业宋人花鸟临摹《折枝花卉四段》之芙蓉和《红白芙蓉图》,其实之前也有临摹过宋画,感觉没有太过深入其中,这次在老师讲解后,再认真解读折枝花原作,枝叶繁茂,花儿怒放。花瓣、花叶用勾勒填色法。花之娇态、叶之正反和明暗表现得恰到好处。画面中用笔缜密严谨,但工而不板,设色艳而不俗。再看红白芙蓉该画的描写写实,用笔纤细且色彩层次微妙,因而富于情趣。善用余白的画面空间也显得自然而静谧。红、白芙蓉各两朵,都画盛开时的花瓣,红色娇艳鲜嫩,白色粉白如玉,花叶为深绿色,给人以清新优雅的感觉。观察之后按照步骤一一临摹,但是过程中问题还是不少,明显体会自己线条稍弱,染色也有些板,没能突出鲜活感。从而让我认识到写生的重要性,需要去认真观察,细微之处用心感受,不断的去练习,探索,才能画出好的作品。
许多:学习工笔,从临摹古人宋画开始。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国画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临本为佚名《花卉四段图》以及李迪的《红白芙蓉》。两幅画看似不同但有很多共通点,图虽小而精致,包含:正叶、反叶、花蕊、花苞、枝干、叶脉等多种细节内容。在绘画制作的初始勾线阶段,我学到了用不同程度墨的浓淡来体现物体的质感:淡墨表现花瓣的柔美透明度,重墨展现叶子和枝干挺拔的生命力。由于缺乏经验,上色时用水过度,导致颜色分染不均匀,所以笔稍微干一些才能更好地染色。背面托色很重要,这样才能呈现出物体的厚重感。宋画临摹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困难重重但收获满满。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着急。从零到一,需要时间和耐心。功到自然成。当我不再把画画当成完成任务的时候,我逐渐感受到了绘画的乐趣。我开始专注于当下,甚至忘却时间,进入了一种忘我无我的境界,产生心流,全身心地浸入一笔一划中,享受人与自然互动的分秒时光。
课堂掠影
微信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