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9-28 10:51:48作者: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来源:本站
刘世全,1964年生,现居深圳。
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评定高级美术指导师,中国王羲之书画研究院曲阜分院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书法、美术系教授,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央广国际文化交流组委会副主席,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星光大道栏目组艺术顾问,中华卫视艺术风采栏目组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客座教授,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刘世全作品《财源广进》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赛事中获奖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辞典》《世界美术家大辞典》《新中国美术图鉴》《书法报》《中华国粹》《紫光阁》特刊和《解放军画报》《共和国美术大辞典》等报刊典籍。作品被采用印制为邮册、邮票,央视台历发行。作品《中华雄风》被镌刻于新长城上永久展示并被央视国宝档案书画栏目组作为国宝典范进行记录归档。《刘世全谈中国山水画的魂与创新》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纳入;教育发展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央视华夏儿女栏目组授予《华夏儿女》优秀艺术传承之星!
刘世全作品《还没有爱够》
初心不改 向心而行
本报点评:刘世全先生自小便被神农架群山峻岭、飞鸟走兽的俊美风光所滋养。虽几经辗转,但他没有被商业和欲望裹挟,对艺术和教育依然初心不改。他的每一次跨越,总是将自己置于需要不断开拓的新境地,但他从未胆怯。他表示自己从未后悔走出大山来到深圳,虽然离开教育系统略有遗憾,但只要有教书育人之心在哪里都可以实现。不论是在工作上、艺术上,还是教书育人,他一直秉持真、善、美之心,向心而行。他不辞辛劳一遍遍实验将玻璃雕刻技艺运用在中国画创作上;他尽心尽力保护开发每一个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他一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坚持什么,境界之高,毋庸置疑。
刘世全作品《金秋万疆》
向心而行 勇于开拓
刘世全出生于1964年,重庆万州。那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运动,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气风发地投身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洪流中。
神农架山脚下长大的刘世全,没有感受到那个年代城市的火热生活。他印象深刻的是,全家七口人仅靠父亲教书的微薄工资和木雕手艺勉强度日的艰难。母亲务农操持家务,孩子们每日放了学便要上山打柴、割猪草,为如何能贴补家用绞尽脑汁。或许是受父亲木工雕刻的熏染,刘世全很早便对画画和雕刻产生了兴趣。看着父亲刻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他总是一看便挪不动脚,在父亲的教导下,慢慢开始练习绘画、雕刻。“文革”时,由于有一定的画画、写字基础,刘世全便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骨干,写标语、办板报他是主力。把书读好是农村孩子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刘世全也不例外,在校期间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便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英语课的基础上代美术课。学高为师,身正师范。虽然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但刘世全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了使自己能有更丰富扎实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们,他以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从函授大学毕业。
刘世全作品《锦绣山河》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8年间,刘世全全心全意地为教书育人和美术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慢慢成了学校骨干和当地教育系统的佼佼者。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刘世全心中便隐隐有了一些向往和期许。特别是当看到弟弟从深圳寄给父母一个月的工资,竟然比自己省吃俭用三年还要多时,他感到深深自责。弟弟告诉他,以他的能力和学识,定能在深圳有一番作为。作为家里的老大,他想让父母不再辛苦,想让弟弟妹妹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苦苦挣扎后他毅然决然走出了大山、舍弃了他喜爱的学生和教育岗位,走进了高楼林立、热火朝天的深圳特区。
刘世全作品《领航新征程》
1993年,刘世全到深圳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玻璃工艺雕刻制作,这可比父亲在木头上雕刻要求更加精细严格。产品出口欧美,用笔和线条的刻画不能有丝毫瑕疵,稍有不慎镜面就会被刀划裂,雕刻师手上功夫要稳、准、细,一笔成型,不容有错。三年学徒,三年成师。因为要在平面上雕刻出浮雕效果,对整体画面的理解和把控尤为重要,这是其它学徒所不擅长的。因有父亲的木雕基础,他上手比别人快许多。但由于材质不同,要求不同,刘世全除了工作,便天天围着驻厂的几位美院退休老教授学习中国画的理论与创作,以期快速掌握雕刻工艺。长年的学习积累和辛苦劳作,使刘世全熟练地掌握了玻璃雕刻的工艺生产精髓。2005年,刘世全已成为厂里首屈一指的雕刻大师,虽有心为玻璃雕刻工艺奉献终身,但天不遂人愿,刘世全后转行就职于一家房地产公司,从最普通的设计员一直做到如今的中层领导。
刘世全作品《事业腾飞》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不论你愿不愿意,都被裹挟着在不断开拓和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以期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刘世全也不例外。通过开拓进取,他在这里一步步收获了成长与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玻璃雕刻工艺的传承发展,刘世全始终念念不忘,本想自主创业但奈何设备、场地等未落实,一直未能如愿,工作之余便一直琢磨如何能将玻璃雕刻技法运用到中国画创作中。他以笔代刀,将玻璃雕刻多次上色变为积墨积彩,通过不断地实验和创作,运用雕刻的砂透原理,着色多遍却不压墨色,最终形成画面立体、色彩透亮之独特绘画技法。
刘世全作品《思》
刘世全虽已离开教育岗位多年,但他始终不忘教书育人之初心,想在上班之余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现公司领导也赞成他的想法。2019年,刘世全筹备的书画艺术培训机构正式挂牌成立,现教授国画、书法、素描等艺术类科目,约有100多个孩子学习。提起下班后去给孩子们上课,刘世全表示教孩子们是他最开心的事情。近几天,深圳有台风,且又有疫情影响,很多孩子都请假,但最后仍有一个孩子坚持上课,他依然激情满怀且认真地把课上完,孩子在课堂上创作了一幅特别满意的画作,回家跟妈妈说一定要给她裱起来挂在屋里。刘世全说:“正是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无限求知欲给了我无限的灵感和动力。教学相长,我从孩子们真善美的眼神中学到了很多”。
刘世全作品《我为江山写春秋》
刘世全的美术创作一直秉承紧跟时代的创作理念,为时代而歌是他认为当代书画家之责任使命。2020年清明节,全国人民哀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天安门广场降半旗致哀。刘世全有感而发、提笔创作《脊梁》直至凌晨四点,以反映中国人民抗疫之决心和国人之精神。《距离不是问题》反映了当前中国高铁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启航新征程》则是在神州14号成功返程后创作,反映国家在航空航天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科技强国的决心等等。刘世全表示,书画艺术集中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人活一世总要有些价值,我虽不以书画谋生,但既然从事书画艺术,总要留一些作品给后人,希望子孙后代能以此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刘世全作品《旭日东升,财源广进》
谈及未来,刘世全目标清晰。一是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坚持创新;二是将深圳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和唐诗三百首以画作呈现出来,记录新时代下的英雄人物,大事件等;三是继续虚心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脚踏实地,把工作干好,把孩子教好,条件差的学生仍然免费入学。他信心满满地表示:“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刘世全作品《紫气东来》
微信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