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会官方网站!
位置:

吴洪亮 郅 敏|发掘雕塑潜能 弘扬中华美育——“2022第五届青少年雕塑作品展览”的启示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3-01-05 08:45:42作者: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来源:本站

来源:美术杂志社

摘  要:“2022第五届青少年雕塑作品展览”以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为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法和策展原则。展览意在以雕塑创作为契机,探索家庭美育新方式;调动青少年多元表达的活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中华传统艺术的学习,增进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雕塑创作挖掘青少年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思考。

雕塑艺术是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其包含的形态、材料、空间和理念四大元素在创作过程中缺一不可。这些创作元素对青少年而言是非常好的教育与实践方向,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以多维的立体视角观察生活,而且能够通过实际的动手塑造来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青少年雕塑作品展览”已成功举办了5届,深受全国青少年的欢迎,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8月9日,“2022第五届青少年雕塑作品展览”在山西大同举办。本届展览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高度重视,展览具体由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少儿美术艺委会、策展委员会3个艺术委员会共同负责,由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郅敏担任策展人。举办地大同是历史悠久的雕塑之都,拥有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九龙壁等精美的雕塑遗产,这些文化遗存与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雕塑作品相映成辉,既是一次穿越古今的对话,也是一次传承精神的颂扬。

在过往4届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将本届展览办得更有新意,以及如何更深入地挖掘青少年的创造潜力,主办方做了大量的筹备和策划工作,最终确定了“三个倡导”的策展主旨,并由此确立了评审标准,展开活动策划,建立起以培养、发挥青少年创造力为目标的工作方法。


1.jpg

图1 霍德(15岁)《父子的星空》雕塑  30cm×20cm×15cm 2022年


2.jpg

图2 吴佳蔚(13岁)《水下的世界》雕塑  80cm×30cm×68cm 2022年


创新美育方式 拓展叙事维度

一,倡导以雕塑创作为契机探索家庭美育新方式,培养青少年观看世界的新角度。

家庭美育是社会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青少年的美感培养有着重要影响。以本届雕塑展览为例,在青少年进行雕塑创作的过程中,每个家庭家长的学养熏陶和实践陪伴其实能给每位创作者带来很多的养分。同时,我们希望青少年们以雕塑创作为契机,与家人、朋友、同学分享、讨论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一起读书、查阅资料、收集材料,讲一讲自己眼中的世界。这样的交流过程能够增进情感、寓教于乐、启迪思想,过程甚至比最终的创作结果更为重要。

从本届展览众多的投稿作品中可以看出,充满和谐之美的家庭生活是青少年乐于表现的主题。青少年通过细微地观察生活,刻画出每个人心中的形象,创造性地表达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在展览现场,来自天津市17岁的少年谭皓文创作的肖像雕塑《外公外婆》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当孩子的外祖父母也赶到现场站在作品旁边时,能够看到作者在为外祖父母塑像时抓取到了他们形象上的特点,融入了浓浓的真情。15岁霍德的作品《父子的星空》(图1)塑造了一对父子依偎在小船上看星空的温馨景象,造型拙朴,洋溢着温暖的亲情。这样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少年质朴本真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他们对空间造型的认知直觉和不凡的表达能力。


3.jpg

图3 孙宏凯(17岁)《猛》雕塑  40cm×20cm×37cm 2022年


在很多已经成名的艺术家看来,通过磨炼达到技艺的纯熟固然值得自豪,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培养个人对自然和生活细微的观察方式更为重要。当青少年们为了更好地表达、塑造而更为仔细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会发现平日熟悉的日常是那么特别。不同叶子的绿色浓淡有别,不同石头的形状也大为迥异,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形态特点。这些由细心观察得来的收获会点点滴滴留在青少年的心中。来自江西的吴佳蔚《水下的世界》(图2)刻画了水下生物世界的生动场景。其中有大鱼与小鱼的嬉戏场景,也有水蛇和贝壳搏斗的场面,造型栩栩如生,颜色五彩斑斓,体现出青少年饱满的想象力。来自北京的杨子露《没有翅膀也要心怀远方》则是关注到了新西兰几维鸟的独特之处,并赋予了其有趣的人文想象。通过展览中这些作品能够看到当代青少年对自然的细微观察和独特理解。


4.jpg

陈昱冰(16岁)《渔》雕塑  30cm×20cm×30cm 2022年


5.jpg

陈语桐(18岁)《木光之城》雕塑  25cm×10cm×35cm 2022年


强化动手能力 鼓励多样表达

二,倡导青少年提高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众多精彩的青少年雕塑作品面前,专家、评委都深受感染。展览提倡非专业训练模式的培养方法,鼓励所有的孩子去了解各种材料,通过创作的方式来磨平坚硬的木头、粘贴轻薄的纸张、抓握湿润的泥土,来体会操作过程的乐趣和困难。在这些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复杂的创作流程中,其实有着各种困难。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小手已被磨得更加粗糙,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努力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想象孩子们在创作时或许一头大汗,满手颜料,不断失败却又毫不灰心,最终创造出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来自北京的5岁小朋友程源木的作品《火箭——天问一号》使用泡沫制作出火箭,用棉花蘸着红色的颜料做出了火箭喷射的火焰,手法稚朴、童心可嘉,小作者在一点点尝试着寻找表达自己想法的路径。在参展的很多作品中,还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形式表现。比如来自北京的刘欣颀的作品《消息》,它由一个个酷似消息框的方块堆砌而成,既像抽象的头像,也像城市的构造,整件作品以光敏树脂拼贴组成。这位9岁的小作者把最近看到的消息界面截屏、打印后,叠压黏贴到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来自重庆的9岁刘砚中的《星球孵化器》把金属、玩具组装成为新的形式,新颖细致的表达让大家看到了少年充满幻想的心灵世界,体现出青少年最可贵的创造能力和拓展能力。

一件件雕塑作品的艰苦创造过程,培养了青少年们耐得住心、沉得住气,专注工作的品格。这种品格既是艺术创作的必要素质,也是他们在未来的各项学习、工作中都需要具备的素质。艺术创作的过程通常能够逐步建立创作者克服困难的决心,并训练其克服困难的能力。展览中的一件获奖作品《启程》引人瞩目,小作者张好好制作了自己的书包、水杯和字典(见本期封面),这些每天都在使用的物品是作者眼中“最亲密的朋友”。这件作品由超轻黏土制作而成,做工十分精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让大家看到了小小创作者的细心与耐心。展览正是希望通过相对艰苦的雕塑创作,逐步培养青少年的专注力、耐力和韧劲儿,这也是艺术美育的重要作用。


6.jpg

王杨舜之(8岁 )《做了个梦— 打败怪兽》 雕塑 33cm×31cm×46cm 2022年


7.jpg

刘亦茹(8岁)《染上月光的小鱼》 雕塑  51cm×37cm×55cm 2022年


艺术的魅力来自永无止境的探索。17岁的浙江少年孙宏凯是一位参加过多届展览的小选手,从每届展览能看到其雕塑技艺的不断提高。他今年的作品《猛》(图3)获得了U18组最佳造型奖。在与专家对话的环节中,孙宏凯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他认为自己在更小年龄做的雕塑比现在做的更加生动和鲜活,在相对深入地学习雕塑技法之后,反而会觉得有所束缚。因此,他向专家们请教如何在把雕塑造型做得更好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儿时的手感和想法,而不被技法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郑勤砚通过分享唐代雕塑家杨惠之的故事来回应他。她向在场青少年们介绍,杨惠之一开始是跟随张僧繇学习绘画的,这样的绘画基础使他的雕塑艺术更具活力与深度。无论是雕塑艺术还是其他艺术门类,要做好的话都需要坚实的基础,而扎实的基础则来自多个方面,它是大家未来对雕塑有更深刻理解的坚实根基。通过孙宏凯的提问,可以看出青少年作者已经开始有不断突破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诉求,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

同时,展览反对简单的、统一性的美术培训班教育模式,希望保护好每位青少年的敏锐感知。艺术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创作成果,这个过程本身是一种滋养心智、培养人性的有力途径。当科技、历史、文化、艺术在青少年的创作中相互融合,也就开启了艺术为大众共享的历程。这种历程能够给予青少年以极大的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


8.jpg

胡奕琛(7岁)《赛马》雕塑  40cm×30cm×38cm 2022年


9.jpg

李羽迪(9岁)《弟弟又双叒叕摔了个大跟头》 雕塑 20cm×15cm×30cm 2022年


钻研历史文化 继承优秀传统

三,倡导青少年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他们对优秀中华传统艺术的理解。

本届展览的亮点之一是策划了名为“雕塑之城 对话未来”的大同云冈石窟研学活动。在云冈研究院和大同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展览开幕当天下午在云冈石窟展开了一场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对谈、观摩活动。众多艺术家、学者与参展的120余位小作者一同席地围坐在云冈石窟第19窟前,展开了以“团团坐、学经典、创未来”为主题的温馨对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就美育、雕塑艺术、青少年雕塑的发展和未来进行了分享。他表示,中国古代雕塑是用形象的方式来记录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体现了前人的智慧和才华,所以雕塑可以说是在石头上留下的中国历史。希望青少年同学能够多多感受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多去了解雕塑跟其他艺术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得以引导青少年深入领略文化与艺术之美,将美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中。


10.jpg

谭皓文(17岁)《外公外婆》 雕塑 62cm×37cm×63cm 2022年


11.jpg

郭锦洋(11岁)《赶场系列·场景一》 雕塑  150cm×60cm×30cm 2022年


12.jpg

李思晗(7岁)《糖果飞船》雕塑 100cm×40cm×90cm 2022年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向青少年们讲述了云冈石窟的文化。杭侃表示,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现在大概有45个主要洞窟,总共有59000余身造像。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当年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就组织艺术家来这里采风,汲取营养。青少年们将来如果想成为艺术家的话,肯定要先向别人学习,然后再创造出自己的东西。他鼓励青少年们多到云冈、敦煌、龙门、大足这些经典的文化古迹去研学,多了解也便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更有信心。此外,活动中郑勤砚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胡泉纯等专家也与参展小作者们进行了对话互动,他们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并通过生动精彩的分享鼓舞他们继续向艺术进行探索。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态度、稚气未脱的话语,以及嘉宾老师们对孩子们大胆想象力的保护,都使得这场研学活动更添趣味与温情。

本次研学活动形式活泼、意义深刻,以实际行动回应了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同云冈石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研学活动分为参观游览和雕塑沙龙两个部分,以线下艺术分享沙龙和线上直播美育课堂形式呈现,实时观众人数累计达到42.2万人次。通过带领青少年们实地考察参观云冈石窟,介绍古代雕塑艺术,有助于让他们加深对中国古代雕塑辉煌历史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豪感。

雕塑是拥抱所有人的艺术形式,“2022第五届青少年雕塑作品展览”倡导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方向,提倡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为一体,共同探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美育方式。展览为全国青少年提供了极具创造价值的展示平台,青年一代通过创作雕塑作品探索神奇的自然和博大的世界,表达对美好生活与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在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个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微信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