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会官方网站!
位置:

儒雅中正 传承有道——杰出书法家杜春富的艺术世界

发布日期:2022-10-09 11:35:31作者: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来源:本站

杜春富照片.jpg


儒雅中正  传承有道

东坡云:“我书臆造本无法,天真烂漫是吾师。”

米芾云:“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戏空。”

书法本天地,道阴阳,溯心志,述人生,至尊至雅,亦佛亦道,若儒若仙,有神有禅,故生机绵绵不绝。自秦汉时起,遂盛兴书道。善书者,是穷儒也可进身皇殿,弱字者,纵贵胄亦难入高仕之门。所谓书如其人,书品见人品,见字如见其人也。书写天、地、人,宇宙万物、四时变化,飞禽走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喜怒哀乐、温文尔雅、狂放不羁.纵意放情,龙飞凤舞,跃然纸上。若王谢如其逸,旭素如其狂,东坡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米芾如游龙跃渊,骏马得御,矫然拔秀,诚不可攀……实博雅能文者闲情赏玩之艺也,非文深学厚者不能。


杜春富作品1.jpg

杜春富作品1


君子人格之美,美在儒雅中正。老子眼中的圣人格局:精神内敛、心气柔和、淡泊自持、不求名利,追求和光同尘的超脱高贵。生于1938年,家住山东肥城,耄耋之年的杜春富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学养丰厚、品质厚重的书家。杜春富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语文教师,汉语写作教研室主任;《德州卫生》报主编、健康教育副主任技师等职。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


杜春富作品2.jpg

杜春富作品2


其自幼酷爱文学和书画,曾师从书画大家张茂才、黑伯龙,并受到关友声、刘鲁生两位书画名家的指点。几十年来,笔耕不辍,遍临历代书法名家碑帖,深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滋养。书画、诗词作品常在国家级各类专业报刊发表,并入国展,荣获各类奖项50余次,出版个人丛刊或入编书画典籍40余部,更有书法作品镌刻在瓷器或工艺品玉扣上,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友人和政要嘉宾。方家付京生评其作品:“此作点画精良,气脉畅通,且笔精墨妙,纵横驰骋之中有沉着宁静之态,恣肆中仍坚守中锋用笔法度,甚为飞扬酣畅,且骨丰肉润,绝无雕琢之感。是匠心独运的创作性上好佳作。”


杜春富作品3.jpg

杜春富作品3


艰难的学书之路

杜春富生长在山东泰安肥城两市交界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且偏僻,但文化氛围浓烈,在当地颇具知名度。杜春富介绍说:“这些都要归功于我远房的三大伯。他虽是个落第秀才,但他很看重文化教育,在他的倡议下村里创办了小学堂。在那个封建枷锁还牢牢束缚着广大妇女手脚的时候,他已带头让自家的女孩子上学识字了。父母亲特别是母亲也很重视教育,我便于1943年正式入学识字、学文化。但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学习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书法学习更是无从谈起了。”


杜春富作品4.jpg

杜春富作品4


“1945年,日寇投降,家乡进行了第一次土地改革,农民生活有了好转,上级又正式派来了一位姓李的教书先生,我才得以安心学习,并接触到了书法这一古老而新鲜的事物。老师给写个仿影,学生再罩上纸描摹。每天午饭后,写一篇大仿,再在大字空里填写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别看李老师文质彬彬,老成持重,教学有方,写一手好字,很受人们敬仰,实则仅仅是一位十七八岁,刚从抗日完小毕业的小青年,他一个人住在传说中闹鬼闹神的民宅里还颇有些胆怯,便想找个学生与其作伴,我就是被选中的那一个。这一来,我不仅有幸听到老师单独为我讲解《新白话论说》,更有幸目睹老师习练书法的情景。我从老师口中慢慢了解了写毛笔字,必须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各器官参与书写的正常功能,把字写好。李老师还为我讲解了毛笔书写的各种技巧,使我逐渐对书法产生了感情,加之,乡亲们和家长都说:写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如果写得一手好字,无论到哪里,人们都瞧得起,会得到重用......。在各方面的熏陶下,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除了听课学习文化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写字上,并且很见长进。可以肯定地说,李老师是我学习书法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终生难以忘怀。”


杜春富作品5.jpg

杜春富作品5


杜春富学生时期正逢动荡年代,求学之路很是坎坷。但不论如何艰难,即使学业中止也从未放弃书法的临摹练习。打草间隙,时常跑到墓地、庙宇观察临摹碑刻碑文,晚上便在光线微弱的煤油灯下,一遍遍练习。就这样他的书法学习在断断续续的学业和跌跌撞撞的黑板报、大字报、春联等实践中渐渐有了模样。每到春节,家中便早早堆满了十几家亲朋近邻写春联的红纸。这对初中还未毕业的杜春富而言可是一项大工程。没有现成的墨汁,全靠手工研磨砚台,为节时省力,他便用摩擦力较大的陶盆来研墨,研得多又不易向外溅,为免结冰,便在墨中掺上烧酒,每年如此,一直延续了好多年。提及这些,杜春富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对我却是一种极好的历练。大年初一,人们在串门拜年的时候,总不免对各家的春联进行一番评论,我总是站在一旁,侧耳细听大家评头论足,但总是褒奖的多,批评的少,这对我来说却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促使我平时更加勤奋认真练毛笔字,一点不敢马虎。”


杜春富作品6.jpg

杜春富作品6


1953年,杜春富中考顺利考入济南育英中学,六年的学习为他的书画艺术打开专业学习的大门。在张茂才、黑伯龙等老师的教导下,杜春富明白了书画同源的道理,参加了课外美术小组,并将学习书法的精力转移到了画画上。中午,同学们睡午觉,他便以铺板当书桌,展纸弄墨,挥毫练画。废寝忘食、勤奋练习,杜春富的进步有目共睹,就连各科老师的教学掛图也多交由他绘制。1958年大跃进时期,要求诗书画上墙,他在老师带领下校内校外画了近一个月。每有济南名士举办书画义展义卖时,他便当志愿者,为书画家们展纸研墨,细心观察欣赏他们的书画步骤和全过程,间隙便向名家贤达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他们扶危济贫的高尚品德和娴熟的创作技法,使杜春富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书到深处见文化,画到极致看意境。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好的作品都要有文学的联想、诗词的意境、绘画的构图、舞蹈的韵律、音乐的节奏、体势的完美。功在书外,亦在画外。1959年,杜春富考入了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在这里通过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他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文化学识和涵养。特别是孔子的治学思想,‘三孔’中的石雕、碑刻、铭文和孔子及门生的刻苦严格的求学精神,皆在杜春富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不断以古典传统文化充实、塑造自己,包括后来参观北京故宫、瞻仰泰山、黄山、华山摩崖石刻,观赏洛阳的龙门石窟、西安碑林和西岳庙等等,都为他的字外功夫,提供了有力支撑。


杜春富作品7.jpg

杜春富作品7


大学毕业后,杜春富被分配到山东德州一中教了5年学。后又被调出筹办卫校,并担任该校语文教师和政治辅导员。在此期间,“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解放军”、“学雷锋”和“全国掀起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高潮”等活动和展览,都有杜春富参与其中。写毛主席语录、抄雷锋日记,画雷锋像,制作展板,写解说词,样样都干。文革期间,毛笔字更有了大用场,写标语、大字报,开大会写会标,海报,通知等。后来,调往防疫站卫生宣教科,主编“德州卫生”报,报纸挿图,文章标题以及卫生宣传栏都离不开书画,再后调至中科院创办的德州农村发展学院,其"奠基石"就是他写的。总之,每到一处,凡是写写画画的事情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书画的用场也越来越广泛,除了以上项目外,单位下海经商、个人开饭店,旅馆商店写招牌,作广告,个人装饰房间,甚至办红事写喜联、记贺账,办白事撰丧帖、写挽联也都由他操办。他以实际经历,亲身印证了乡亲们说过的那句话“如果写得一手好字,无论到哪里,人们都瞧得起,会得到重用……”。

传承有道  自成风貌

一勤生百巧,所有精湛的技艺背后,付出的都是时间和汗水。自从学习书画后,杜春富便勤耕不辍,从未间断。1998年退休后,更是将所有时间和精力均用在了书画学习上,平均每天坚持练习5小时。为了能让自己的书法技艺更精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个人风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书法技艺的学习提升中。报名上了电视大学,跟着一遍一遍地观摩、学习;对照名帖名碑,认真地对临、背临、意临,仅仅是“兰亭序”他临了就不下百遍。

他深谙书法学习之正道,继承传统,向历代经典学习是其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他先从隶书入手,精心对临“乙英碑”、“張迁碑”、“礼器碑”和“曹全碑”,又临遍了颜真卿的“多宝塔”“祭姪文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怀素的“自叙帖”“草书千字文”,张旭的“古诗四帖”,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祝枝山的草书“滕王阁序”,郑道昭的“郑文公”上下碑,龙门二十品“魏灵藏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孙秋生造像等以及近现代名家于右任、林散之的草书和周志高的“出师表”等。他执笔讲究“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并起”,以用笔为上,在点画用笔的基础上讲究间架结构。他博采众长,取其名家各体中之精华,将笔画、结构、特点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自己风格,他的楷书聚合柳骨颜筋,再融入欧楷的瘦硬与变化,笔力劲健,墨韵华辉,结体正泰,章法经典。”“他的隶书兼具礼器碑和乙瑛碑的秀润洁雅,又不失汉代官立文人碑的风雅气韵,俊雅不失圆厚,风度不失苍劲,刚柔相济,波碟垂成。”“他在行书与草书两体的创作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法’的崇敬,还有依书抒怀的自如。”


杜春富作品8.jpg

杜春富作品8


在他看来,只有反复研究,吃透历代诸贤法帖,取法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融会贯通,才能成为书法之正宗典范。杜春富说:“在中国数千年的书法史上,找不到一位不学传统,不具备任何传统功力,完全靠自己‘创造’的天才书法家。传统功力相当于建筑上的地基,挖得越深,夯得越实,大厦才能越稳固。打下坚实的传统功力要下苦功,要有时间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和发展动力,也是书法继承传统的最终目的。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继承创新史。谈及创新,杜春富从书写内容和书法风格两方面的创新进行了阐述。“文以载道是自古以来的定论,书法作品作为文字的载体,就是供人们欣赏品味的,所以,他势必将文中所载的道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欣赏者,进而对欣赏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书法人不仅仅是玩玩笔墨,而且肩负着教化人、塑造人的重大使命,因此,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书法家必须对自己所书写的文字内容进行认真的选择。笔墨当随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书法家都应当放下架子,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那里有着生动而鲜活的创作素材,以此写出的诗词、歌赋和文章才更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和本质,鼓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杜春富作品9.jpg

杜春富作品9


“所谓书法风格,就是书法作品体现出来的整体面貌,也就是书家本人的个性特征。书法作品也同万物一样,各有各的特点,即千人千面,万人万面。智永等书法大师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提炼出的“永字八法”就对字的各种笔画的写法和运笔原则作了硬性规定,什么藏头护尾、一波三折、中锋运笔、骨法用笔等等等等,对书写汉字的方式方法作了精辟而详尽的阐释,约定俗成地成了汉字笔画的书写规则。至于对字的间架结构的要求更为严格,仅欧阳询就归纳了《结字三十六法》,李淳又总结出《大字结构四十八法》,在此基础上,先贤们归纳简化为《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这些方法都按照美学原则,几乎对每一个汉字的间架结构提出了要求,为后人写好汉字立下了规矩,为书法者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先贤们还对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也从审美角度作了精辟论述,提出了许多可供后人遵循的原则,以上之规定,都是衡量字或书法作品好坏的尺度和准则,符合者,就是好作品,起码是合乎规范的作品,相反,即使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也不是一件好作品,甚至根本就算不上书法艺术。一言以蔽之,书法风格的创新,必须是在遵循古法、传承经典基础上的创新,必须是在付出艰辛、夯实基础之上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才会有底气,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有句古诗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倘不如此,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种不遵法度,信手涂鸦式的创新,只能是昙花一现。”


杜春富作品10.jpg

杜春富作品10


杜春富认为,有抱负的书法者,仅按正规路子写字还不够,还应当老老实实广临历代名帖名碑,熟练把握各派名家的笔路、风格和艺术特色,寻找闪光点,总结规律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博采众家之优长,熔铸自己书法新面目。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艺术修养,努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这样才能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才能在书法这一领域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只有这样,书法者才基本具备了风格创新的条件,也才有可能创作出带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书法作品。

一直扎根于基层的杜春富,从小便接受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努力把自己培养、锻炼成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现如今他不仅熟悉工农业生产和军营的一般知识,还能做包饺子、擀面条、蒸馒头、煎、炸、烹、炒各种家务活。他回忆说,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苦,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更是受尽磨难,虽然物质上没有那么丰富,但当时社会风气很好,可以说是一个夜不闭户,拾遗交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清明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富有,同事们经常选取毛主席诗词或雷锋日记,请他题写,挂至家中以自励。艺术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他的书法创作也多是针对一些时政热点和人民关注的问题有感而发。他为弥补老伴因迁入城市而不得不放弃从事多年的农村小学教育的遗憾,曾作了一首打油诗赠与她:“一张玉颜胜芙蓉,两汪秋波寓深情。亭亭玉立讲坛上,滔滔论述修身经。知识雨露润心田,人生哲理启蒙童。辛勤耕耘四十载,岁岁不乏有精英。霜染青丝终不悔,教书育人最光荣。”老伴阅后甚是喜欢,翻复吟诵,直至能背诵,亲朋好友看后也喝彩鼓励,现己录选镶嵌于古代教育家孔夫子旅游圣地。

问及耄耋之年的他有何心愿,杜春富表示希望自己的书法水平还能有所提升,书法风格能更具特色,国家更昌盛,人民更幸福。他表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如今,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形成新优势,文化是重要软实力。实现文化复兴,必须重拾古圣先贤的智慧,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五常、五论、四维、八德”。即父子之间要有亲爱,夫妇之间要有内外之别,君臣之间要有礼仪,老少之间要有尊卑秩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做人做事要讲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 、让。”“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短短的几十个汉字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博大精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家庭幸福兴旺,社会和谐美好,国家繁荣富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微信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