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会官方网站!
位置:

王犁:我们很关心美育,但我们不知道关心什么!

发布日期:2022-05-31 14:04:12作者: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来源:本站

最近有关小学教材插图的事,大家又开始注意作为灯下黑的美育盲点。我们很重视美育这个词,其实我们根本不关心美育这件事,或者这样表述,我们很关心美育这件事,但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在关心什么?

说说自己上小学以来的图像记忆吧。

我是1970年出生,1977年上小学,那时农村的孩子最多的图像记忆,是县人武部让公社人武部给军属的年画,因为我大舅舅参军,外婆家的墙上贴满这样的年画。记忆中有钱松岩先生的《波澄万顷 鱼满千舟》(1972),前几年在浙江美术馆钱松岩大展上看到这张画的原作,还让典藏部陈纬老师给我拍了张合影,一个乡村孩童图像记忆库里多么重要的印记。另一张是岭南画家陈丰俗先生的《公社假日》(1973),后来为上海以红色创作为主题藏品集写文章,又看到这张作品的一版本,“以年画的方式出现在浙西农村的破败板壁上,留在1970年出生的艺术家童年的记忆里,成为那个年代农村孩子想象远方的窗户。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在贫瘠的年代承担了美术馆传播时代经典的意义。”


雅昌专栏 | 王犁:我们很关心美育,但我们不知道关心什么!

林丰俗《公社假日》1972 年101×85cm

接着就是小学课本的插图了。开始几年当然有那个年代的印记,记得有一张《人民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课本的目的本身是为了认识这几个字,还配有拼音,再配上了政治色彩很浓的插图。一二三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的乡村小学课堂上,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而且是民办代课教师,突然给我们上一堂图画课,临本是小学教材的插图。他用粉笔放大在黑板上,一年级画名词类插图,青菜、萝卜之类,基本上是那个时代常见的连环画白描风格,用粉笔转换到黑板上已不是传统线描感觉,但还是质朴感人。那张《人民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的复杂程度,老师可以一模一样临摹在黑板上,在我心里已惊为天人。记得画面主体是一个大铁拳,左下角是被粉碎的四个人,意识形态很强的画面,漫画处理,有点版画效果。


雅昌专栏 | 王犁:我们很关心美育,但我们不知道关心什么!

孙濨溪《小八路》石版画(1977)

我是小学三年级到县城的,但小学教材城乡应该一样,只是因为时代快速变化,那些政治色彩的插图开始少掉了,人文气息开始多起来,哪怕革命题材,也开始注意细节情感的描写。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孙慈溪的一张素描《小八路》,因为小八路年龄太小,过门槛房东大妈帮扶的情景。就是一张小学课本的插图,多少年后还读到美术批评家殷双喜提到,“《小八路》这件作品,挑水的小八路过门槛时,水溅了出来。这些生动的细节,让人难以忘记。”来批评当前重大题材创作缺乏文学性。而对于我来说,早已不记得那篇文章具体写什么,但记住了这张插图,这就是图像的力量。记忆印象很深另一件小学语文的插图是雕塑作品《艰苦岁月》,文章大概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具体内容也记不清楚了,但这件雕塑作品一直印在脑海里,后来一再看到他的作品,原来是那个年代一等一的雕塑家潘鹤先生的作品。到初中后还记得语文课文鲁迅小说《坟》的插图作者是范曾,因为那时的记忆,很多朋友批评范曾先生现在的作品画面空洞而单薄时,我总还会提起他早年鲁迅小说插图的白描本事。


雅昌专栏 | 王犁:我们很关心美育,但我们不知道关心什么!

潘鹤《艰苦岁月》(1956)中国美术馆藏


雅昌专栏 | 王犁:我们很关心美育,但我们不知道关心什么!

范曾《鲁迅小说插图》

不知道现在中小学美术课本编辑的怎么样?我们以前叫图画课,美术老师叫图画老师,大概来自早期的“图画手工课”的名称。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初中美术课本的封面,有一条一再向低幼化妥协的轨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美术教材封面作品,不是敦煌壁画、东山魁夷、悉尼歌剧院建筑,也是首都机场的壁画、天坛的建筑等,选图指向经典作品,现在初中美术教材的封面大多卡通化、低幼化,不得不让人开始“宫娥话天宝”。记得1996年在浙江艺术学校工作,让我兼美术欣赏课,曾用的是人美版《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本-美术鉴赏》,印刷水平远不如今,编撰视野和水平,让我一直记得,后来在微信上与诗人廖伟棠聊天,他也提起这本人美版中师课本《美术鉴赏》对他艺术启蒙的意义。这几年看到湖美版《美术鉴赏》也不错。


雅昌专栏 | 王犁:我们很关心美育,但我们不知道关心什么!

《中师美术教材-美术鉴赏》美术教材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雅昌专栏 | 王犁:我们很关心美育,但我们不知道关心什么!

《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


艺术欣赏不像语文数学有深浅之分,一开始就得看最好的作品,虽然不一定知道最好的作品好在哪里,好作品看多了就自然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作品。假如一开始习惯了低俗的作品,审美能力会定格,好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了。

随着人教版插图事件的发酵,相信有很多环节的社会弊端,但动不动给人带文化汉奸的帽子,其实是比插图低级更可怕的社会弊端,还是常识问题。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追问竟然走向了问题的反面,是我们一再无视常识的结果。

2022年5月29日杭州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研创委官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研创委官网 的价值判断。


微信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