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5-22 10:37:53作者: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来源:本站
浅析藏传唐卡的流派类别及艺术特征
文/余彦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美称。在这片辽阔的雪域圣土上,寺庙辉煌,经幡招展,喇嘛诵经,信徒膜拜,生生不息的藏族人民不断创造着独具特色的藏族艺术与文化。唐卡作为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其造型严谨、设色浓郁、工艺精美细腻、风格古朴厚重,自7世纪起便日渐成为藏族人民表达审美文化、精神信仰的艺术手段。近年来,随着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原本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逐渐为大众所了解,唐卡艺术日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与追捧。2006年,唐卡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唐卡,藏文标准正字作Thang-ga,字面意为“平坦、展开、广阔”,《藏汉大辞典》解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具体指绘制在纺织品上、由锦缎装裱的宗教绘画。唐卡并非单纯的艺术品,它既是藏族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又是有关宗教哲学的绘画表达。它凝结了藏族人民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和艺术经验,题材内容以宗教为主,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生活风俗等,被人们誉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唐卡历史源远流长,其独特的民族性与本土性,再加上宗教、审美、艺术、科学等各方面价值,共同构成了唐卡艺术的深厚蕴涵。
1、唐卡的流派
西藏唐卡因其不同的绘画风格,在历史上形成了五大主要流派,分别为齐乌岗巴画派、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嘎玛噶赤画派和勉萨画派。其他的地方流派和绘画风格大都与这五大画派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其中包括尼泊尔艺术、拉堆艺术、热贡艺术和司徒绘画风格、噶雪绘画风格、夏鲁绘画风格等。
齐乌岗巴画派流行于公元13—14世纪,是西藏第一个表现突出、稳定的本土画派,其画风严谨、规律。勉塘画派、钦则画派、嘎玛噶赤画派和勉萨画派则是在公元15—17世纪兴起,因这期间西藏大兴佛寺,需要绘制大量的壁画和建造大量的佛像,所以藏民族本土审美观念有机会得到充分发挥,在与外来艺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流行于西藏的本土画派。其中,嘎玛噶赤画派流行于康区,因地缘接近中原,从而吸收了较多的中原绘画因素。
唐卡艺术流派可谓是世界上生命力极强的艺术流派,传承有序,生命不息。因风俗及生活背景的独特,藏族同胞有不同的喜好与偏爱,这也造就了唐卡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赋予了唐卡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工艺技巧。
2、唐卡的种类
唐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主要以布绘、绢绘唐卡为主,还包括剪贴、堆绣、缂丝、刺绣、织锦等工艺唐卡。其中,剪贴、堆绣唐卡以青海地区为代表;缂丝、织锦唐卡主要出自杭州;刺绣唐卡主要源于西藏、青海、四川等地;串珠唐卡古时所用材料极为珍贵,存世量少,现代串珠唐卡则以拉萨、青海为多;还有掐丝、木刻、锤揲等工艺技术的应用,更加丰富了工艺唐卡的表现形式。
2.1绘画唐卡
绘画唐卡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再经绸缎缝制装裱。唐卡绘制工序复杂,其绘制手法与中国传统工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料考究、题材特殊、色泽艳丽等特点使其具有浓郁的雪域艺术风格。从古至今,绘画唐卡的数量在整个唐卡中所占份额最大,是最传统的唐卡艺术表现形式,其他类别的唐卡艺术均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
2.2缂丝唐卡
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工艺技法,以同色线为经,根据画面需要,用纬线来回迂折,形成花纹,织完一团色块,缂断纬线,另起线头,织另一色块,因而缂丝作品竖向连接紧密,而横向的纬线各色块之间并非紧密相连,存在较大空隙。缂丝作品正反双面都显现同样的图纹,正面平滑,反面虽图纹相同,但因有较多的纬线结头不能与正面图纹相提并论。缂丝唐卡需先在缂织机上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好的唐卡,然后用纬线按图案色彩需要分块缂织。其制作过程非常精细,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法。明清时期西藏的缂丝唐卡多由皇室出资安排在苏杭两地缂织,并将其作为珍贵礼品赠予西藏宗教领袖。
2.3织锦唐卡
织锦唐卡因其工艺复杂、用料考究而弥足珍贵。目前所见织锦唐卡均为民国时出自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作品,织工精细,画面丰富艳丽。都锦生织锦唐卡按工艺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采用单层经纬彩色丝线织就的丝织唐卡,质感轻薄细滑,画面色彩关系简单;二是利用多重纬线,结合提花工艺织成的唐卡,画面光泽鲜艳,细节表现细腻,富有立体感,厚如铜钱,手感厚重;三是利用彩色多重纬线平织的织锦,这种织锦唐卡也厚如铜钱,厚重坠滑,与第二种相比,手感平滑,画面色彩关系介于单层丝织唐卡和提花织锦唐卡之间,较为简单,此类唐卡存世量少,尤其珍稀。
2.4剪贴堆绣唐卡
堆绣为藏语“国唐”的俗称,是一种将手工剪贴各种丝绢与绘画相结合的唐卡艺术品。堆绣可视为绘画类,也可归入工艺唐卡之行。依据画面所要表现,用不同颜色的丝片、布块,剪贴在纸上、布上或绢绸上,然后用针缝好。剪贴唐卡是在设计完整的画稿上用彩色织物按形状、色彩需要来拼贴画面,是一种以手工剪贴各类彩色纺织品与绘画相结合的唐卡艺术品。
2.5刺绣唐卡
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刺绣而成。刺绣技艺来自江浙一带,刺绣与藏族绘画相结合制作的刺绣唐卡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图案,用不同色彩在绣料上构成花纹、人物图案等。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题材均可刺绣。人们使用不同的绣线和运针方法表现出物象的质感,以达到完整和谐的审美效果。刺绣唐卡工艺繁复,整体来看画面普遍具有平滑细腻的丝线光泽,画面效果远观有朦胧之感,近看细节交待得清楚详尽,人物姿势动态和五官神态等细节表现得极为生动,但画中线条与绘画唐卡相比略显缓滞,不如绘画唐卡般流畅熟练。
2.6串珠唐卡
串珠唐卡在古代主要是以珍珠为材料,串钉珠子及其他各色宝石来制作,其原材料珍贵,艺术价值极高。至近现代,人工进行珍珠培育使获取形状、色彩、大小相近的珍珠变得更为简单,现代化的机械开采和机器磨制也更容易满足串珠唐卡的各种要求。串珠唐卡通常须与绘画、剪贴堆绣、刺绣等表现手法相结合,先绘出唐卡图式,设计好需要钉珠的位置以及珠子的形状、大小、色彩等,也可根据色彩、形状、珠子的布局等做出不同的串珠画面效果。
2.7掐丝唐卡
掐丝唐卡是仿掐丝景泰蓝的工艺手法,将金银丝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唐卡底稿的线条,弯曲转折造型,掐成相应图案,粘在底板上,底板选用有一定硬度的薄板。在掐丝唐卡中,掐丝技艺为重点。其制作方法是用镊子将柔软、薄而细并具有韧性的紫铜丝,按照画好的内容,用手掐折叠翻卷成各种纹样,用胶水粘在底板上,然后按画面需要填色。掐丝是否优美、合适,直接关系到唐卡的整体效果。
2.8其他工艺
木刻唐卡指借用唐卡的图式内容所设计出的木刻艺术品,是一种新兴的、小众的木雕艺术品。敲铜工艺唐卡亦是新品类之一,是采用铜皮,运用锤揲技术,按唐卡的形式制作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主要出自尼泊尔和西藏拉萨、昌都等地。錾金唐卡是较为稀有的品种,以绘画唐卡为基础,在涂满金粉的底子上,用刻金笔刻出轮廓线以及各种纹样。金底上因刻线的疏密和黄金的反光特质,形成各种明暗关系,再以极细的线条勾勒主要轮廓,画面效果远看金光灿灿,富丽照人,近看则精细极致,百看不厌。
3、唐卡的表现题材
唐卡的表现题材内容丰富,囊括藏传佛教诸尊佛像、菩萨像、高僧像、著名的历史人物像等,还有佛教传记、科技知识、寺院地图、教派传承及各类反映藏族现实生活的题材,并将雪域高原的风情习俗、山水美景交织在一起,尽收画卷。如此繁复浩大的内容,仅在咫尺卷轴描绘,唐卡画师需要有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厚的生活、知识积累。就其表现内容而言,唐卡可分为尊像、佛传故事、古代科技以及各类“非主流”的绘画题材。
3.1诸佛菩萨像
唐卡中描绘的诸佛、菩萨和护法,系统庞大,种类繁多,包括本尊神和入世与出世的护法神众,大致分为佛像、菩萨像、度母像、金刚像、罗汉像、高僧像等。佛、菩萨和护法作为唐卡中最主要的描绘对象,是观者与主尊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信仰膜拜。此类唐卡在藏区的老百姓心中即是移动的佛堂。
佛像。藏传佛教佛像有显、密之分,分为显宗佛像和密宗佛像。显宗佛像一般为慈悲、和善的面貌,密宗佛像则可分为真实身和忿怒身两类。
菩萨像。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在藏传佛教中,习惯将在印度弘扬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师称为菩萨。
护法神像。护法是护卫佛教的神明,也是数量与类别最多、藏传佛教中体量最为庞大的一类神明。藏传佛教常见的护法神像有大黑天、宝帐怙主、智慧护法、多闻子、吉祥天母、尊圣母、永宁地母、象鼻天等。
罗汉像。藏传佛教体系中罗汉像分为两种:一是众生罗汉的组合像;二是十六罗汉像,受汉传佛教的影响,也有十八罗汉的组合。卫藏地区的罗汉图构成形式常分两种:一是主尊释迦牟尼,周围画十六罗汉;二是将十六罗汉以四位一幅,四幅一套,或二位一幅,八幅一套的组画形式绘制。罗汉题材是嘎玛噶赤画派的主流绘画题材。高僧像。高僧像分为两类:一是佛教经典中的具体人物;二是藏传佛教中历辈高僧大德及对西藏历史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曼陀罗图。曼陀罗意为坛城,坛城图式源于古印度的密修。为了防止外道邪魔入侵,修密法时修筑方形的土坛,绘出诸佛图像,这种外圆内方结构是坛城图的基本构图形式,也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
3.2佛传故事与历史文学
佛传故事唐卡依据《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加以通俗化的释迦牟尼佛传故事,形象地展示了释迦牟尼佛诞生、出家、修行、成道、说法、涅槃以及未出生前的因缘及涅槃后佛法的传承过程。佛传故事唐卡一般是多幅连续构成一套,绘出释迦牟尼一生完整的画传。
佛本生故事唐卡描绘的是从《菩萨本生如意藤》衍生出来的一种故事文学。《菩萨本生如意藤》的作者为12世纪印度诗人格卫旺布,主要表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的种种教化众生的事迹。
经变故事唐卡是根据佛经所叙故事情节绘成而成。经变图根据佛经经义所绘,其对经义带有图解性质,在图画上往往将众多佛经内容或伦理凝聚在画面中央,用以表现晦涩玄奥的教义。
历史故事唐卡是根据藏传佛教历史所记载的故事绘画而成,往往以长篇连环画形式绘制,以壁画、唐卡为最主要的表现载体。而这其中讴歌藏汉民族血肉相连友谊的作品,如“文成公主进藏”故事中“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都生动描绘了历史事件。
3.3古代自然科学
古代科技是唐卡的表现题材之一。藏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地理环境独特,勤劳智慧、朴实勇敢的藏族人民创造出的自然科技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高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知识亦是佛教典籍中的重要内容,经过历代人的努力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中部分内容被绘制成唐卡组画,主要表现题材为藏医药学和天文历算。
藏医唐卡的表现内容以藏医药学为依据,具体包括人体坯胎发育图、人体解剖结构图、人体经络图、人体各个器官图以及藏族药物图,还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的性状和名称,用图画的方式进行形象表达。其对于人体坯胎发育和人体解剖的科学研究,远远早于西方的相关学科。除绘制医药学内容外,也绘制药王像和历代著名藏医学家画像。藏医学唐卡不仅是唐卡艺术,亦是非常实用的科技教本。
天文历算唐卡包含藏族的宇宙认识理论,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皆有表现,如四大部洲及风火水土图,是佛教对宇宙观和世界观的科学表达。须弥山图、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藏历推算图、十二生肖图、九宫八卦图、五行图表等内容丰富的唐卡,皆是关于天体运行、藏历历法、十二属相纪年、四季变化、人类轮回等题材的作品。
4、唐卡的构图
唐卡画面中佛像造型、配饰、背光、色彩等皆受佛典的规范,唯独构图在所有有关佛像绘塑的经典中并没有对其进行规范、统一,且没有对佛教绘画的构成元素的象征性内涵进行附加。然而,唐卡的画面构成却一直以“满”为基本特征。除此之外,唐卡的构图亦是佛教的空间理论、等级观念的具体体现。唐卡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常见类型有中心构图、三界式构图、五坛汇聚构图等及风俗画构图、坛城图构图、宇宙结构示意图等。此外,还包括神佛、菩萨、护法以及尊者等特殊构图形式。
4.1中心构图与三界式构图
中心构图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围绕中心人物上下左右展开画面,或是绘制主尊的眷属神,或是绘制与主尊相关的传记故事情节。画面构图主次分明、饱满均匀。由于画心为主尊像,周围空间的大小、形状皆不一致,且靠近主尊像之处,轮廓则更不规则,这些要求画师需针对每一处细节而因地制宜。
中心构图包括四种常见的构图形式:一为单尊构图形式,整幅画面只绘制主尊,没有眷属神和传记故事情节;二为中央主尊与周围眷属尊像呈主次构成关系的尊像组合,如释迦牟尼与八大菩萨、释迦牟尼与十六罗汉、二十一度母、四臂观音、吉祥天母与眷属神等;三为中央画主尊的佛传故事唐卡,或是历史人物传记唐卡,如佛本生如意宝树唐卡、八思巴画传等;四为千佛唐卡,通常中心画释迦牟尼,背景上以方格划分画面,每一格画一尊佛像。
三界式构图源于藏族传统的世界认识观。远古时期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将世界分为神界、赞界和龙界。三界式构图通常与中心构图法相结合,中央为主尊像,主尊背景被分为三层,其上方为“空界”,下方为“地界”。位于“空界”的一般为诸神、菩萨和得道的高僧大德,因此也称为“圣界”;居于“地界”的一般为护法、眷属神、僧侣等,因此也可以称为“凡界”。构图形式的归类可视为概数概念,三界则是对大多数同类的唐卡概括性归类,而唐卡绘制的艺术行为却是任何概念都不能涵盖的,因其具有无限丰富的个性因素。
4.2五坛汇聚构图
五坛汇聚式构图主要用来绘制教派祖师传承一类题材的唐卡,也是中心构图形式的一种延伸,以中央主尊为中心,将画面分为相对独立的几个单元来展现画面内容。五坛在指代构图形式时是个概数,具体此类型的画面构图可分三坛、五坛或十坛,画师根据画面具体情况而定。但在藏传佛教中,“五”具有特殊意义:藏传佛教认为构成世界的元素是五种;西藏祭祀仪式和民俗中普遍使用五彩箭、五色经幡等;藏传佛教将方向分为五个,如五方佛;大藏经分大五明、小五明、五院、五部等。
4.3风俗画构图
风俗画构图同样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唐卡构图方式,应用相当广泛,大量的传记唐卡和寺院壁画均采用风俗画与中心构图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现人物传记故事情节,也可直接用连环画的方式讲述故事。这种构图源于最早的“看图说话”,藏族说唱艺术的挂图在构图上类似于中国画的宽景构成,不受时间、空间和透视的影响,画面可以依据内容需要向两边无限延伸,将一个故事的全部情节或部分故事情节集中于一幅唐卡画面中。这种构图多用来绘制连环形式的传记和故事。
4.4坛城构图
坛城图是佛教世界观、宇宙观的体现,象征着佛教世界的构成形式。坛城也称作曼陀罗,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在修密法的时候,为了防止和抵御外道邪魔侵袭坛城,就在坛城的周围建起圆形或方形的保护墙,并邀请各方各界的神灵来守卫坛城。坛城唐卡的绘制需严格按照相关经典的规范进行,各类坛城具体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其是一种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图形式,在唐卡绘画中运用广泛。坛城图唐卡以象征宇宙结构的方圆相套的几何图形为主要构成要素,由外到内以圆形和方形层层相套而构成画面的大结构,与汉族文化的“博局”纹样有相通之处。坛城的内容极其深奥,是佛教密宗的专修课。坛城图唐卡更是绘制难度较大,画师须具备高超技艺和准确、丰富的宗教知识。
4.5自然科学唐卡构图
上述四种是唐卡中最常见的构图方法。藏族人民常把对自然、宇宙、天文历算、藏医学等科技知识的认知绘制成画,尤其注重其实用性能,既是观修的对象,亦是科技知识的挂图,并采用唐卡的装裱方式,单幅或成套张挂。表现自然科技内容的唐卡在构成形制上未有专门的章法,画师本着求实、客观的原则,画面写实性较强。如医药唐卡则会绘制出各类药物的形态、颜色,并用文字注明其名称、属性、功效价值等。这类唐卡功能以实用性在先,艺术性在后,较少经过艺术手法处理。
5、唐卡的线条
图像构成的基本元素即点、线、面。点是构成所有图形的基础,无数点连接起来便成为线,无数线条的交织可组成面。点在绘画中常常被忽略,面通常被认识为色块,而线条则一直是绘画中可被独立欣赏的元素。与中国其他绘画种类一样,线条是唐卡中极为重要的艺术语言,线描技法在藏族古代绘画中已达到较高水平。
5.1线条的应用
线条的应用在唐卡中极为重要。画师用线条勾勒人物、事物的客观形象,表达其对体积三度空间的认识。彩绘唐卡从起稿开始便需用线条塑造形象,先画线稿,再敷色,敷色完成后再以色线或金线复勾。
单底色唐卡中对线条的应用则更加突出,因其纯粹用线条来造型,与彩色唐卡绘画相比,线条在单底色唐卡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无色彩的烘托,单底色唐卡画面一切视觉因素的营造都由线条来完成,疏密有致的线条使画面主次分明、秩序均衡、节奏感更强。
5.2线条的审美
唐卡中的线条不仅是画面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其自身有着独立的审美意义。唐卡绘画几乎完全使用线条来塑造体积、肌理、明暗关系等,通过不同线条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唐卡的线条可表现出丝绸的顺滑轻柔、土石的粗糙坚硬、人物肌肤的润泽光滑、山水风景的清新明丽,基于丰富的线条组合,再配以浓郁的色彩、涂金等技法,便组成了辉煌灿烂的唐卡艺术。藏族画师手中的线是被物化了的、具有各种性格的艺术语言。西藏唐卡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尤其是护法、仙女等造型的勾勒与晕染,突出了细节的灵动姿态,在线条的虚实之间表现出人物的肌肉转折与变化,更营造出人物形象多变、姿态优美等力度与气势,晕染与轮廓线紧密配合,精妙地表现出整幅唐卡的内在气质。
6、唐卡的色彩
唐卡绘画独特的色彩体系成就了藏传佛教绘画色彩绚丽而神秘的艺术特点。唐卡的色彩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绘塑经典里所规定的,是保证造像端正优美的基础条件;二是绘制经典规定之外的,画师可以自由发挥的部分。在藏传佛教中,唐卡所描绘的诸佛、菩萨均有其独特的色彩符号,绘塑佛像须按照相关佛经描述加以敷色,是神佛在修行过程中依据各自特点反映在身体上的艺术特征,也是辨别众多尊像的标识和依据之一。如释迦牟尼佛肤色为肉粉,而不同画师对色彩的理解和调色技巧皆不相同,色彩有多个色度,偏粉一点,偏白一点,同样是肉粉色,却可以千变万化。对于经典内容之外的如背景、山水、衣饰、边饰图案等设色,画师可依据个人审美观念加以表现。
藏区丰富的颜料矿藏为唐卡绘画提供了优越的色彩条件。一幅好的唐卡一般由30多种颜色绘成,有的多达50种,其中白、黄、红、蓝是最常见的4种基本色。唐卡绘画颜料选用非常考究,分矿物性和植物性两种来源。藏传矿物颜料中的五个主色是白、石黄、大红、藏青和石绿。但矿物与植物性又可以具体分为土类颜料、石类颜料、水性颜料、火类颜料、木质颜料、草本类颜料、花类颜料、骨类颜料、宝贝类颜料九大类颜料。土类颜料有南碱、白土、金刚土、青金石、红土、蓝靛石、铁青靛石;石类颜料有银矿岩、黄铜矿石、云母、石青石、铜绿石、朱砂、紫玉石、玳瑁石等;水性颜料有能溶于水的黄丹、蓝靛等;火类颜料有墨、砒石、雄黄等;木质颜料有红树、金树、木本靛树等;草本类颜料有力士草、黄连、汉地野苋菜等;花类颜料有野菊花、桦树花、黄花绿绒蒿等;骨类颜料有海螺、龙骨(动物化石)等;宝贝类颜料有黄金、白银、紫铜、黄铜、点金剂、水银、铜绿锈等。
7、唐卡的绘制工序
因唐卡艺术自始至终与宗教联系紧密,所以其绘制过程极为讲究、复杂。绘制者须严格按照“三经一疏”,即《佛身影像相》《画法论》《身影量像相》三经和“一部注疏”即《等觉佛所说身影量释》的规范加以描绘。具体绘制工序有步骤可循:一是诵经备料。在绘制唐卡前,
唐卡画师必须向喇嘛、活佛卜择吉详、焚香祷告,然后一边诵经,一边备料,备料包括制作画布和颜料。绘制唐卡的所有颜料皆取自天然矿、金、银、植物等原料,配制过程完全由手工操作,缓慢复杂。此料绘制而成的唐卡历经沧桑永不变色、不怕虫蛀。二是处理画布。绘制唐卡一般选择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棉布或没有图案的白丝绸,经涂淡胶晒干和上石灰浆糊晒干后,用玻璃、贝壳或圆石等光滑物品反复打摩画布,直到看不见画布布纹。三是勾勒画稿。画布准备好后,便可以勾勒起稿了。按照《造像量度经》之规则,将所绘制造像的尺寸、比例、位置在画面中安排妥当,通过细细的炭笔描绘出佛像的图样,完整勾勒出整体线条。四是描色覆彩。底板打好,便着手描色。唐卡所用纯天然矿物的颜料具备较高的纯度和质量,可以保证唐卡的色彩厚重、明艳。画师按照之前草稿构图对画面各位置着色、晕染、复勾。经此系列工序后,整幅唐卡作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此时已基本完整。五是开眼装裱。唐卡开眼为绘制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亦为点睛之笔,此工序结束后,唐卡便被赋予灵气,气韵生动。唐卡绘画完成后,装裱亦是其重要部分。唐卡画芯画好后,先加红、黄、蓝三色边饰,再加裱天头、地轴,最后再给唐卡的正面挂上一道丝幔(一般为黄色或白色的薄纱和两条红色的“飞燕”)。六是开光供养。装裱后最重要的程序便是开光,须请高僧大德、德高望重的尊者来为唐卡加持,请得神灵入住唐卡后,唐卡便可正式启用,供信众供养观修。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包罗万象,涉及藏族的历史、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画面点线交织、缤纷多彩,让人目不暇接。在一代代画师的努力下,唐卡艺术得以传承发展,并且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作为藏族文化符号的唐卡更是获得了广泛的社会美誉度和一定的国际知名度。随着文化旅游业日益兴盛,文化传播力度日益加大,唐卡艺术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相信不久的将来,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的唐卡定将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大放光彩。
微信
手机